為什麼必須做好零歲教育? 

 
「零歲教育」的提倡者是德國的牧師卡爾.威特(Karl Witte),
他因不贊同當時的教育觀點,就在自己的孩子出世後(西元1800年),
實驗了大約八年的時間,(過程堪稱曲折辛苦,在此姑且不多著墨。)
用“言語教育法”和良好的家庭規範,培育一個健康快樂的語文神童。~
(九歲時參加大學考試及格,十歲進入萊比錫大學就讀,十二歲時寫了
一本數學三角的書,同時也取得哲學博士學位。十六歲得到法學博士學位,
且被任命為德國柏林大學教授,十八歲赴義大利研究法學及但丁文學,
成為但丁研究的權威。二十一歲執教於布雷斯拉夫大學,三十四歲轉任教於
哈雷大學,至八十三歲逝世為止。)
 
卡爾牧師在西元1818年,把自己教導孩子的基本方法寫書出版,名為
“卡爾.威特的教育”,這本書極為可能是史上最早的早期教育的文獻。
此書在當時並未引起重視,直到將近一百年後,也就是1900年以後,
才被哈佛大學的斯拉夫語教授發掘,把它翻譯成英文且推介運用,
從而為美國塑造了一批小神童。
 
七田真先生是日本推行零歲教育最有力的人,他在1951年偶然見到
介紹卡爾.威特牧師實施教育成功的例子,那本書還詳細敘述其
「人的智能是受出生後之環境與教育所影響」的理論,以及「才能遞減」
之法則與實例,他大受感動而決定對自己的孩子也照樣試行此法。
他在親自培育的三個孩子都上了高中大學後,
把這些理論與經驗連同其他學者的研究,編了幾本書向全國介紹零歲教育,
引起許多人的共鳴,之後有一些幼教機構採行其法,得到令人驚嘆的效果。
日本政府從1975年開始,由國家廣播電台播放“零歲教育”多次,
而民間團體更是熱烈地鼓吹,同時積極地倡導之。
 
簡而言之,
重視零歲教育的國家,諸如美國、日本、德國、英國、法國、瑞士、
蘇俄等等,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,他們的學術圈與教育界致力於
幼兒才能的開發,不斷地實驗、研究、觀察、創新,其影響所及,
形成舉國上下全都重視幼兒教育,也因此而造成人才輩出的景象。
 
當年我看到書上的記載,心裡非常震驚,也萬分地擔憂;
驚的是為人母的責任相當沉重,需要學習與付出的也超乎想像!
憂的是育兒這條路確實頗為艱鉅,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克服萬難?
但是,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,也為了給世界一個優秀的人才,
我責無旁貸,我不遺餘力,準備犧牲奉獻十八年,以求問心無愧!
 
教育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累積知識,而是在於啟發與誘導孩子的潛力,
使內存的優秀素質充分發揮,所以必須先要了解「學習能力遞減法則」,
把握住適當的教育時期,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 
在此暫且撇開“胎教”方面的影響不談,
嬰幼兒的吸收與學習能力是最高的,如果不從零歲起給予有計劃的教育,
到八歲時其能力就會枯萎…。這稱之為學習能力遞減的法則,
也就是說,若不能有恰當的環境來配合其豐富的吸收力,
此能力會慢慢地退化消失,到了八歲左右即變成零。
何以如此呢?
 
人類的腦部在出生後會快速發育成熟,因而後天的影響比先天的來得嚴重。
人類的思想行為主要受大腦皮質的控制,其中約有150億個腦細胞,
而實際上活動的只有40億個左右,每個腦細胞可長出40至100條神經元,
它們會互相纏結在一起,此現象就是腦部的組織發育。‥‥‥‥
每個神經元的纏結,構成不一樣的模式,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加,
纏結現象也跟著增加。嬰兒從本能上的只會吃奶、哭泣,消化和吸收奶水,
到能爬會站以及能說會走,都是由於腦細胞的神經元纏結持續地增加,
也是腦部發育越來越成熟的結果。而這些神經元的纏結情況,
在零歲至兩歲之間進行最快,其速度與兩歲到二十歲的速度幾乎相等,
換句話說,想要讓小孩聰明,必須抓緊腦部發育的兩年黃金時期!
 
二十年前我在仔細地了解這些道理後,經常地提醒自己──
孩子的吸收學習速度是~他們的一天等於大人的一年!!!
所以每天只有不到十二小時可完整運用,豈能浪費時間???
 
西德的環境生態學權威菲斯特 ( Frederic Vester )利用老鼠做過實驗,
研究腦細胞發育的情形,從而確定了~
“動物成長發達初期的刺激,對頭腦的發展很有關係。”
菲斯特博士說過,嬰兒的頭腦在出生後數週至幾個月,
就會有極為快速的發育,到半歲之時腦部機能的基本模型已經完成,
若是在這期間給予嬰兒的教育性刺激太少,就無法具備優秀的基本母型,
日後想補救也來不及了…。
 
人的頭腦可粗分為「舊皮質」與「新皮質」兩個部份。
「舊皮質」約在出生後三個月至半年,最遲一年之內會發育完成,
它是潛意識存在之處,是掌管人的本能及情感的地方,且是記憶的儲藏庫。
譬如這個人是否活潑、是否穩重、做事是否仔細、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、
是溫柔還是暴躁、是開朗還是憂鬱、是喜安靜或愛熱鬧、是好奇或膽小…,
這些都是嬰兒時期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所形成,而成為內在個性的傾向。
「新皮質」是現在意識所存在之處,這裡支配著知性與理性,以及情緒方面
的精神活動,例如敏感或遲鈍、粗心或謹慎、有耐性或沒常性、漠不關心、
好管閒事、協調性、神經質、思考力、判斷力、創造力、高興、悲哀等等。
 
新皮質比舊皮質的成長慢,到了八歲大致上才全部完成,至此…
腦部就算完全發育好了,而一個人的個性也幾乎在此時定型了。
所以,若想培養子女擁有優美的品德和個性,一定要在出生起就開始教育,
把握三歲或六歲以前可塑性最大的時期,否則十歲八歲後就難以改變了。
 
就潛意識和現在意識的功能來比較的話,前者比後者大五十倍以上。
後來才成長的新皮質是抑制舊皮質而發育的,所以現在意識越是成長,
潛意識就越被限制於深處,其功能也會被壓抑住。
而連同潛意識的記憶功能被壓抑,等到八歲現在意識逐步完成後,
潛意識幾乎全然被推至更深之處,以致無法發揮優秀的記憶機能。
因此,
嬰兒期的學習是由於現在意識尚未發達,而以潛意識為教育的主要對象,
在此時期,不管是學簡單或困難的事,都能夠進入潛意識而儲存在記憶庫裡。
 
講得更淺白一點,
嬰兒或幼兒固然是聽不懂也看不明白一切的一切,但是,
他所聽到的各種聲音和所看見的任何圖像,都會被當成一種訊號,
並且全盤接受,儲存在潛意識裡,等他長大到可以了解其中的意思時,
這些存放在記憶庫裡的所有訊號,便會成為有意義的語句和概念,
以便能靈活地加以運用。(例如大人的談話或吵架,家庭的擺設及氣氛。)
因此之故,我們必須窮盡心力做到「以身作則」,
別忽略了,別忘記了,只要孩子是醒著的,他們的感官就是敏銳的,
他們可以像錄影機、錄音機、影印機、照相機一般,記錄下生活的點滴~
好的、壞的,美的、醜的,高興的、悲傷的,正直的、邪惡的,‥‥
你希望敎會他的、你不知道他已學會的、你以為他從別人處學來的‥‥。
 
大體說來,每個嬰兒都是具有偉大素質的天才,端視父母願否教養而定。
經由大腦生理學家的研究得知,
幼兒的腦細胞組織到三足歲就已完成60%,這時期的腦部有著神奇的吸收力;
到六足歲之際則是完成了80%,此時若以遊戲化的學習方式來教導語言、
文字、音樂、繪畫等等,必定能有明顯的進步。
所以說,兒童在進小學就讀的時候,聰明與否大致底定。
當八足歲時,腦部的發育已經達到90%,因此從九歲到二十歲這11、12年中,
腦部的發育和六至九歲的三年,是差不多相同的10%而已。
 
我為什麼要先摘錄與編寫上述那些硬繃繃的重點?
因為回國已近十三年,卻一直聽聞與親見很多人依然活在舊時代中,
非僅是我熟識的兩代親友與一些家長,就連女兒的年輕朋友們也如是,
本來以為“無知”二字是老一輩的專利,或是不識字的文盲才會如此,
費時七年去深入觀察與探究,加上孩子的各階段成長與具體反應,
終於恍然大悟~
多數人慣於有樣學樣,直接採納上一代的經驗和方式較容易,
再者,千百年來的舊觀念已深植人心,若不思考不質疑必然照著做,
更何況,旁人的眼光,社會的壓力,犯錯的恐懼,在在令人心驚膽跳!
 
從我開閱這本“零歲教育的秘訣”一書至今二十餘年來,
就如同民主與女權的的發展一般,台灣的腳步似乎異常緩慢,
大家的焦點除了拼經濟之外,大概都在忙著搞政治和圖享樂,
而權力鬥爭與追名逐利的結果,製造了社會的動亂不說,
損失最大的恐怕莫過於國家的競爭力──人才的培育。
 
我並不是主張「一定要教育出天才兒童或者資優生」才是終極目標,
我只是努力地想讓大家明白~
零歲教育指的是優質的早期教育,
從出生到六歲,特別是前三年,不要輕忽,不要虛擲,不要糟蹋,
與其用力地掙錢來維持物質享受、來惡搞補習,來湧進名校,
不如多花時間多費心力來陪伴來教導,重視家庭教育和親子相處這一塊,
為我們的人生~善盡最大的職責,為我們的孩子~增添親情的溫馨,
為我們的國家~培養多元的人才,為我們的世界~創造無限的光明!
 
 
只要能瞭解每個孩子的特質優點,只要能把握每個階段的發展契機,
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愛,耐心的指導,持續地鼓勵,真心的欣賞,
那麼,
無論是否培育出智能高超的小孩,無論下一代的將來是否功成名就,
我們可以安心、放心、開心的是~
這個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必然身心健康,必然獨立自主,
必然以愛看待一切,必然能使人類使地球更進步!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g666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